万象城awcsport官网欢迎您!今天是:
教学成果

三元融合、五维协同:油气勘探类专业产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万象城awcsport官网 发布:2025-11-07 11:25:27  点击量: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之大者”,加强油气勘探开发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油气勘探领域正加速向非常规、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转型,理论创新与技术迭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产业新形势和高等教育新格局,万象城awcsport官网依托油气勘探类优势专业65年的办学积淀,自2010年起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和黑龙江省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扎根大庆油田的区位优势,聚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创新构建并实践了“三元融合、五维协同”的产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该模式以产业、科研、教学三大要素深度融合为驱动,以理想信念、培养标准、课程内容、教师团队、实践平台五个维度协同共建为路径,系统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育人新生态,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勇担能源强国使命的时代新人,为端牢国家能源饭碗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经过15年探索实践,本成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获全国“挑战杯”擂主、国际地质大赛冠军、油气地质大赛特等奖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28项,毕业生读研率由以前的15%左右提升至35%以上,跃居全校第一,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80%以上毕业生扎根油田行业,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一伦、中国石油特等劳模裴明波、全国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获得者梁法森等一批先进人物典型。

专业建设实现系统突破: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全国高校样板支部2个;获批省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增加专业新方向5个,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教学平台2个、新工科专业2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支撑体系。

本成果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多次受邀在全国石油高校地球科学学科论坛等平台进行经验交流,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7所高校借鉴应用。经中国地质教育研究分会鉴定,该成果在油气勘探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成果主要解决以下教学问题:

1)学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端牢能源饭碗的挺膺担当意识不强;

2)专业人才培养与油气勘探产业发展需求响应不精准、不及时;

3)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油气勘探产业工程技术需求;

4)专业实践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精神铸魂、使命引领”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强化能源报国责任担当

实施“育英筑梦工程”,构建“课堂思政滴灌+党建联建引导+铁人文化浸润+平台实践锤炼”四位一体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样板支部”和“劳模工作室”,打造师生联建党支部4个,推动“经师”与“人师”深度融合。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将国家能源战略科学家精神系统融入教学内容,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校级12门。整合大庆油田“一院三馆N厂/队”红色资源与学校大庆精神育人基地,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过程,通过文化浸润实践锤炼,筑牢学生能源报国信念,夯实“端牢能源饭碗”的使命担当。

2)建立“需求导向、动态优化”的人才培养标准优化机制,精准对接产业转型需求

遵循“专业类对接产业链、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原则,构建“年度评估-持续改进-周期修订”的闭环优化机制,实施“产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逆向设计路径。面向页岩油气、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油气勘探新趋势,设立页岩油气、智能地球探测2个现代产业学院,开设5个新工科方向,新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2个专业。建立“1年微调、2年小调、4年大调”的动态修订机制,校企协同持续优化培养方案,确保人才输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3)创建“前沿引领、项目驱动”的师资与课程建设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同步更新

推进“科研-团队-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六进”行动计划:工程师进校园、进团队,聘请52名油田技术专家,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教师进平台、进企业,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高地追踪科技前沿,借助大庆油田等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案例进教材、项目进课堂,构建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重塑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具有“两性一度”特征的高质量课程,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校企共建课程28门、合作编写教材13部。

4)完善“虚实结合、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工程创新能力

构建“三域联动、五阶递进、五平台支撑”“355”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学校、虚拟、企业三域协同,设计“学-练-训-赛-创”五阶能力递进路径,依托教学实验室、产教融合基地、虚拟仿真中心、工程实践基地与科研实验室五大平台支撑。建成覆盖五大核心领域的38个教学实验室,拓展秦皇岛等地质实习基地,打造物探、测井、地质三类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开发10门虚拟仿真项目,将六大学科竞赛纳入实践体系,实践学分占比提升至30%以上,全面推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项目制”改革,有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3.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了“四维浸润、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教育新体系

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实施“育英筑梦工程”,创建“课堂思政滴灌+党建联建引导+铁人文化浸润+平台实践锤炼”四维融合的育人体系。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将能源战略融入专业教学;以全国样板支部为引领,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育人链条;整合大庆油田红色资源,实现“铁人身边学铁人”;借助校内外实践平台,将理想信念教育嵌入产科教融合全过程。成果有效破解了思政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难题,形成“价值引领-文化熏陶-实践升华”良性循环,夯实了学生"端牢能源饭碗"的使命担当。

2)创建“三元融合、五维协同”的产科教育人新范式

创新构建产业、科研、教学三元融合,理想信念、培养标准、课程内容、教师团队、实践平台五维协同的育人新范式。通过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研究院等实体化平台,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六进”行动,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从单一知识传授向价值、能力、知识深度融合转变;从封闭校内培养向开放校企协同转变;从固定专业方向向动态适应产业需求的多元培养转变。该范式突破传统人才培养中各要素相互割裂的瓶颈,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教育链的有机衔接,有效提升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3)建立“三域联动、五阶递进、五平台支撑”的实践育人新体系

创新构建了学校-虚拟-企业三域联动、学练训赛创五阶递进、教学实验室-产教融合基地-虚拟实验中心-工程实践基地-科研实验室五类平台协同支撑的“355”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虚拟仿真项目破解油气勘探勘探产业场景复杂、高危高成本实践教学难题,借助校内外基地实现工程能力贯通培养。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学科竞赛全过程,实现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的深度衔接。成果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平台单一、资源更新滞后的瓶颈,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实践教学网络,为培养卓越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体系保障。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成果应用实践以来,对接油气资源勘探国际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需求,先后停招专业1个、增设智能地球探测等新工科方向5个,形成了油气+多元化人才培养动态新格局。近10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油气地质大赛、地球物理大赛等学科赛事中获奖128余项,获得“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第三届世界大学生地质锦标赛国际组冠军,多次获得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等学科竞赛全国特等奖。毕业生读研率由原来15%左右提升到在35%以上跃居全校首位。毕业生以“专业精、能力强、闯劲足、作风实”的特质赢得用人单位广泛赞誉,近5年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80%以上扎根于油田第一线,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一伦、中国石油特等劳模裴明波、全国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获得者梁法森等一批先进人物典型,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和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2)专业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在该成果支撑下,油气勘探类学科专业建设获得系列突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获批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2个打造了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黑龙江省“头雁”为核心的教师团队,获全国教师创新大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奖励26项。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获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准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入选黑龙江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获批中国科协学风传承基地、黑龙江省页岩油工匠学院和劳模创新工作室。

3)成果引领示范效果突出

学校石油工程类专业应用该成果建立了新工科方向班和现代产业学院班成果支撑了学校3个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受邀在中国地质教育年会黑龙江省现代产业学院推进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等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表论文39篇,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7所高校推广应用,党建引领的全方位育人案例入选黑龙江省2025年“全省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优秀案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鉴定认为,该成果“对工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示范价值,达到同类专业全国领先水平”。

上一篇: 没有了!